什么是【航母】电磁弹射器?电磁弹射器的原理和优缺点是什么?
电磁弹射器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电的磁效应产生两组互斥的磁场从而产生推动力,从而为飞机提供额外的推力帮助起飞。其相对于传统百的蒸汽弹射方式,电磁弹射器构造简单,体积更小,功率的可控性更强且更为高效,是航母弹射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原理上,电磁弹射器并不复杂,制约我国研发电磁弹射器的主要是材料学和工艺。例如:如果像产生足够强大的互斥磁场,需要在高温超导技术和材料领域有突破。值得称赞的是,我国在高温超导领域起步较早,因为高温超导技术不再电磁弹射器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可控回核聚变技术、电磁炮、大功率电动推进系统、输电技术上都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因此,个人判断,我国研发电磁弹射技术不存在壁垒,只不过需要进行大量的工程设计和实验,相信未答来几年内可实现实质性突破。
电磁弹射器的好处?
电磁弹射器用的是直流电源,而且在电磁弹射器工作时是负荷冲击性非常大。虽然有了储能装置,但由于要求弹射器在很短时间内起飞更多架次的飞机,所以对电磁弹射器的电源容量要求也比较大,一般容量在5~8万KVA左右【但输出电压却不高】。这么大的功率的交流发电机当然不是问题,但如果是直流发电机则必须是无刷稳流直流发电机,否则滑环的强大电流会灼伤换向器。
到当前为止,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航母是用电磁弹射器起飞的。
就算美国在海军航母电磁弹射器上花费了28年的时间和32亿美金的经费,也预计将在2014年服役的CVN-78航母上正式使用这一设备。从设计和工程实现的关键性部件的性能来看,成功地按时间表投入使用的可能性非常大。当前的主要技术问题出在线形同步电机上,18米所必模型所显示的效率仅为58,而50米1/2模型显示的效率仅有63.2,这证明能量利用率还不足,功率也成倍增加,以当前的设计是不能完成散热需求的。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军用系统的防火要求,永磁体对温度比较敏感,存在退磁临界温度,一般在100~200摄氏度之间,航母的火工品较多,火灾事故并不罕见,如何保证磁体的磁强度不受大的影响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磁弹射器功率巨大,其磁场强度也非常可怕,现代战斗机上复杂的电磁设备都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干扰,因此需要特别加强电磁弹射系统的磁屏蔽工作。由于弹射器的磁体是开槽形的,和蒸汽弹射器的蒸汽泄露一样会有很强的磁泄露,所以当前设计了复杂的磁封闭条,在离飞行甲板15厘米的高度就能将磁场强度降低到正常环境的水准。相关的电磁干扰和兼容性问题将在2012年进行专门的适应性试验。
美国预期电磁弹射器达到如下指标:起飞速度:28~103米/秒;最大牵引力和平均牵引力之比:1.07;最大弹射能量:122兆焦;最短起飞循环时间:45秒;重量:225吨;体积:425立方米;补充能源需求:6350千瓦。
噪声小!力量大,环保,使用方便,比蒸汽弹射器简单,易维修
电磁弹射器怎么设计 大家来支招
这是最明了的示意图了。原理非常简单,有个旋转电刷,相当于一个开关,它依次接通A/B/C……上的电磁铁,然后这些电磁铁依次拉动这个弹射滑撬往前走,电刷转得越快,弹射速度越高,电磁铁强度越大,弹射重量越大。
中国电磁弹射是有哪个公司生产
在9月13日江苏卫视的一档新闻节目中,在介绍江苏苏州巨峰电气绝缘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转化项目时突然提到,“我国第一艘航母弹射器绝缘系统出自这家企业”。这是国内新闻第一次提到正在研制的国产航母弹射系统。 至少在1年前曾有消息称,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领衔的科研团队已经攻克了电磁弹射器的技术难关,中国已经具备了生产电磁弹射器的能力。而高质量的绝缘材料是电磁弹射系统必不可少的器件;在8月初的一组图片也显示,江南造船厂已经建成一个有着与航母弹射器开槽结构特征类似的航母分段。13日江苏卫视披露的这一消息,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航母未来的发展方向。
什么是电磁弹射
电磁弹射即在美国下一代新型航空母舰福特级【Ford】上采用的以替代传统的蒸汽弹射器为目的开发的技术,建设中的CV-78福特号已使用电磁弹射器。以电磁效应为动力,美军研发的电磁炮也是同样的道理,电磁具有高效高能无污染的优点,被美军视作未来作战的主要动力之一。学过高中物理的看看相关作品就可以明白驱动原理。形象一点,就是电影变形金刚中狂派的合体Boss爬到金字塔上,结果被美军用电磁炮轰下来。就是这样了。
美国电磁弹射的电磁不会影响飞机的系统吗?
电磁弹射器非但不会对飞机造成损坏还可以延长战机的寿命。电磁弹射器的功率可以根据弹射飞机的尺寸重量进行灵活调节,可用于弹射美国海军现在以及未来的各种有人飞机或无人飞机。同时电磁弹射器弹射力非常稳定,弹射过程中,其最大力与平均力的比值仅为1.05,这就大大减轻了弹射过程中飞机机体结构所受到的冲击,有研究表明,电磁弹射器的这一性能最大可使舰载机的机体寿命延长31。此外,与蒸汽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器的尺寸、重量可降低50,对人力的需求将减少30,全寿命周期费用可降低20,作战可用度可提高20。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