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遇到过以下几种情况:
- 孩子常常哭闹,无论如何都哄不好;
- 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乱摔东西;
- 孩子一个字默默在角落里,不愿意交流和表达自己;
- 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害怕,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心理学家指出,以上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
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寻求安全感。从离开子宫的那一刻,我们就失去了被保护和被包裹的安心,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被迫第一次用肺呼吸,嗷嗷大哭。
因此,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可能就会在整个童年生活中丧失快乐,更严重的是在长大成人之后,性格孤僻,没有抗压能力,无法爱上他人,不能独立等等。
所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如何建立安全感呢?《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这本书讲述得非常详细。
01什么是安全感
一句话概括,安全感就是指孩子在家庭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种自己值得被爱、自己可以信赖他人的安心和安全的感觉。
安全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只有当孩子的内在精神需求被满足之后,他们才可能表现出外在的幸福感。
比如说,有的小孩子特别特别粘人,几乎不能接受和母亲分离。每天都需要母亲花大量的时间陪自己,不可以让母亲离开自己的视线,否则立刻就大哭大闹。
与之相反的一类孩子则表现得异常冷漠,他们很多时候摔疼了就自己站起来,和没事人一样;他们是众人眼里的超级乖宝,从不发脾气、不生气甚至不会委屈。
这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孩子,一类是特别粘人、特别不懂事、特别喜欢哭闹的孩子;另一类是特别独立,特别乖巧、特别坚强的孩子。神奇的是,他们的行为背后都在表达着同一个意思:我很缺乏安全感。
爱哭闹的孩子想用哭闹来吸引注意力,从而得到关怀和爱;独立乖巧的孩子则是不敢或是怯于寻求帮助。
可怕的是,缺乏安全感不仅仅只是影响孩子的儿童时期,最关键的是,这种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02安全感是影响儿童一生发展的基石
很多人是在成年之后才发现,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是多么可怕。
我有一个朋友林林,她从十几岁开始初恋,到如今的三十几岁,大大小小的恋爱谈了无数次,却依然没能够真正进入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当中。
她和我说,从小她的父母就对她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因此她到现在也不相信自己可以依赖谁,可以相信谁,甚至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拥有幸福。所以在每一段感情当中,她都最终会选择离开。
其实,这都是林林从小就缺失的安全感在作祟。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身心健康,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中都能出类拔萃,他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别人,更容易获得幸福;而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依然深受其苦,他们面对困难容易退缩,他们容易陷入悲伤或是愤怒的情绪中走不出来;他们压抑自己的真实的情感。
因此,培养和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对所有家长来说,是一件必须必须放在首位的事情。
03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重新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对于父母来说,最容易也是最有效地改变安全感的场景就是家庭环境。
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就需要做到三个“在场”。
第一、物理在场,物理在场的含义其实就是“陪伴”。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需要被良好地照顾到,也就是说,从生活的吃穿住行几个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
试想,当孩子此时此刻磕碰到了,却发现周围竟然没有一个大人可以过来帮助自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自然会缺乏安全感。
因此,物理陪伴是基础陪伴。
第二、情感在场,情感在场就意味着我们要进行深度共情。
也就是说,我们要看见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和他共同体会这种情绪。对于很多小孩来说,他们是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甚至很多孩子无法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首先要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即给情绪命名。比如说当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用最体贴温柔的声音说:宝贝不开心了,宝贝难过了等等。
其次,父母需要协同情绪,就是要和孩子共情,用自己的眼神、语言、身体动作告诉孩子:我能体会到你的情绪,我愿意陪你一起面对这种情绪,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情绪陪伴”下,一个孩子才可以慢慢学会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才不至于失控。
第三、系统在场,它的含义是把家庭当作是一个系统,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让他知道整个家庭就在他的身后,可以给他力量和支持。
家庭系统不仅仅包括父母,还包括这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亲属。在这样一个庞大系统中,一个孩子会感到很安心,从而会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物理在场、情绪在场和系统在场,这三种在场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04结语
很多父母都说: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啊,做得不好其实是可以被原谅的。
但是,小鹿想说,虽然我们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但是我们也是可以学习正确的育儿理论,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健全自己的人格和品格。
“第一次”从来就不应该是借口,而应该是更加努力的动力。真正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从来都不是金钱,而是心理成长。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你学会了吗?
我是小鹿,陪你终身阅读。
我,不走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