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生*利斌的创业路励志故事

第1篇:大三学生*利斌的创业路励志故事

6月底的期末考试中,山西农业大学的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学长的名字出现在试卷上:“就我校*利斌同学的事迹,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创业。”

与周围同学不同,不玩游戏不恋爱的*利斌已经创业三年。大学期间他给自己培养了两颗“摇钱树”:蘑菇和麻核桃。现在一年毛收入20万。“爹娘都是老百姓,我拼不了爹,只想拼梦想,让自己成为富一代。”小*嘿嘿一笑说。

立志扎根农村的*利斌也曾追逐过城市梦。2008年高考失利后,*利斌带着500块钱独闯天津。他睡过大街、喝过自来水,好不容易在轮胎厂找了个活,“一天忙十三四个小时,站着都能睡着。*却只有1000多元。”痛定思痛后,小*琢磨出一个道理,“梦想不是闯出来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经过一年复习,2010年*利斌考入山西农业大学。“先学技术再创业,带领家乡*脱贫致富。”小*说起自己的梦想时,同学们送他四个大字:前途无“亮”。

没在意同学的调侃,小*甩开膀子干起来了。在一次“大学生创业*”活动上,*利斌头一次看到长在锯末上齐刷刷的蘑菇,随后便一头扎进蘑菇种植上。三年下来,他的蘑菇大棚从1个扩大到5个,现在学校周围90%的饭店都成了他的铁杆客户,他也挣出了学费,买了电脑、相机,,考了驾照。

除了蘑菇,*利斌还把心思放在改良家乡的核桃树上。“以前大家只知道核桃是吃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一个大学生创业突围之路的励志故事

可能永远就打工了

张金龙,23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人。从家里到金华,火车要乘30多个小时。所以,他每年只回去一次。待金华两年半,他感觉很适应:“金华安逸,安家在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阅历颇广的他,对金华的创业环境也比较认可:“如果毕业回家去,就不可能现在创业了。”

张金龙是个敏感的人,却不夸张。从小,他就向往远方。“走到哪,就留在哪。”他说,从高二就这么想了。另一个原因,就是贫穷。父母都是农民,靠打工维持他和妹妹求学的费用。“在我们那边,女孩最多读到初中。可我父母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子女有出息。现在妹妹技校毕业,在深圳打工,也有3000多元一个月。而我,也读了大学。”

父母的打拼,给年幼的张金龙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所有创业的冲动,只有一个:“不想让父母继续这样的生活。”小学3年级,张金龙陪父母所在工场包工头的儿子到兰州玩。包工头的儿子与他是从小的玩伴,但到了外面,张金龙明显觉察到了身份的区别。“我受不了那种异样的眼光,就是低人一等的感觉。”“等我将来有钱了……”张金龙经常这样暗暗地想。初中毕业那年,张金龙第一次随父母出来打工。一个暑假,他像一个成年人似的拼命。45公斤的化肥、大根的木材,闷声不响扛起就走。两个月,只赚到600多元钱。这次打工,他才真正了解父母的不易: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沈斌:大男人创业执着“孕妇经济”的励志故事

沈斌的创业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几次在生死线上徘徊。表现在身体上,就是极度憔悴。他自嘲说,以前体重接近140斤,现在只剩百来斤。

做了近七年女*用品,沈斌曾受到过很多*疑,甚至连朋友也会奇怪地问一句:“怎么你会卖女人东西呢?”对这些,沈斌总是一笑而过。

可如今,沈斌的孕婴童用品已进入20多个商场专柜,在武汉开了7家直营店,全国加盟店有400多家。

轻率加盟遭遇水货危机

沈斌说第一次创业,就处于崩溃的边缘,开加盟店撞上了“水货”产品,他发展的下级经销商要找他算账。

学营销的他,原本只想做职业经理人,过安稳日子。但弟弟却说,老给别人打工不划算,现在恰好有个孕婴童用品代理的项目,干脆一起做。沈斌决定入伙。

2000年8月,兄弟俩拿到*苏省的总代理权,合伙投资50万元成立一家孕婴童用品公司。沈斌2个月内,就在该省一口气发展了14家加盟店。

镇*一加盟商装修好店面,前来拿货,但这老板拿货时出现了意外,婴儿口水布本应是纯棉制成,但他一摸发现里面含化纤,而且衣领上的商标,竟有两个。老板火冒三丈,立刻要求退加盟费。

坏消息接踵而来,陆续发展的20多家加盟商联合找到沈斌,要求退店、退货、赔偿。一见这阵势,沈斌也慌了,他一面组织人安抚商家情绪,一面连忙赶回武汉总部问责。

谁知,回来一看,情况更糟。全国好多家加盟商,都围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大学生毕业生不同的人生创业路励志故事

从小本生意做起,学会积累资本

实例:小琪是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她的发家“实习期”是加盟某著名品牌凉茶连锁店。牌子是人家的,凉茶*是人家的,她选好及装修好铺位,付上一笔特许经营费和备足一笔流动资金就开张了。凉茶二三元一杯,赚头不多,但胜在“旱涝保收”。几年后,小琪觉得自己已经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经验也有了,于是另立门户,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自己*制作凉茶。现在,小琪已经开了一家分店,她的抱负是开连锁店,进而开凉茶饮料厂。

毕业于农学院的阿成,他的发家史是从租3亩地搞培植树苗、种养盆景起家的。当年,他购置了一部“农夫车”,请了两三个民工就干开了。开始时,,他专门跑到偏僻的农村收购“树仔头”,低价收购成形老树。遇到出手阔绰的买家,一棵靓的九里香,能卖一万多元!随着房地产商越来越注重营造楼盘的绿化环境,阿成的各类树苗、成树大有市场。于是他又再租了10亩地做园艺场,这园艺场植物品种齐全,能满足不同人士不同的需要。为了更上一层楼,最近阿成的太太也辞了职,帮丈夫管理内务,阿成则专心搞经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阿成对自己那盘园林生意充满信心。

点评:没有“小”,就没有“大”。“以小见大”,生意经亦然。沉得住气,一点一点地积累资金和经验,肯定有发迹机会。纵观“世界500强”的发家史,无一不是从小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大三学生创业种草*的励志故事

近日,浙*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财务管理*的大三学生许鑫瀚成了校园的创业名人。他和同学一起创立了一家股份制公司,只是创业的项目有些让人出乎意料,他们在余杭百丈镇承包了50亩农田,专门种植中草*。

大学校园里的创业热潮已经兴起了好一阵子了,大三的许鑫瀚和其他有志的同学一样也想利用课本所学,开始创业。

只是创业做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许鑫瀚很久。“为了创业我和同学组成了创业团队,想了很多点子,包括开街舞服饰店、承接校园卡及*的广告印刷业务,这些创意被大家一个个否决了。理由很简单,没有技术含量,容易效仿,竞争压力大。”用许鑫瀚的话说就是,在短期内,一个无人竞争的蓝海市场能变成腥风血的红海市场。

就在这个时候,许鑫瀚想到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农业以及中草*许鑫瀚算是颇有渊源,,他母亲在老家就承包过土地,与浙*省农科所合作专门种植一种名叫“三叶青”的草*。但是由于母亲没有生产经验,这个项目几近夭折。

说起“三叶青”,许鑫瀚头头是道:“三叶青是一种具有一定抗癌功能的中草*。根据《本草纲目》记载,浙*地区所产的三叶青为上品。”

为了确定创业项目的可行*,小许请教专家、翻查*典、搜索网络、考察市场,跑遍了杭州大大小小的*材市场和*浙一带的三叶青种植基地。

寻到了好项目,许鑫瀚的想法更为大胆,他想真*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大学生创业养土鸡获利26万元励志故事

马东升,一个2000年从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毕业的大学生,从小在富裕家庭长大的独生子,最终选择了当土鸡养殖场的场主,一年时间就赚了26万。

前日,记者来到长寿区洪湖镇表耳村三组,找到了马东升的“果园养殖场”。普通的白*t恤、格子短裤、黑*拖鞋,加之黝黑的皮肤……如今的马东升看上去跟当地农村小伙儿没什么区别。

2002年到2007年,马东升先后在成都、西安、绵阳闯荡,开的火锅店先后夭折。去年初,他回到家中寻思再次创业。“现在餐馆卖的鱼没了鱼味,鸡没了鸡味。”父亲偶然的一句话,让马东升豁然开朗,与父母商量后,马东升决心搞土鸡养殖。

去年5月,马东升在表耳村租下了100亩果园。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投入80万元建起了育雏房和鸡舍。“第一次进鸡苗的时候,车没有停到温室门口,装鸡苗的箱子在室外地面上就放了几分钟,5000只鸡苗死了3000多只。”说起此前损失的鸡苗,马东升的眼眶仍微微泛红。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马东升挺过来了,截至今年5月底,马东升成功卖出了4万只商品土鸡,由于土鸡的市场价值比一般鸡高,销路也好,目前为止,他已获利26万元。

“我还要办自己的种鸡场,时机成熟后,引进陕西的乌骨鸡和万源黑鸡这两种高附加值鸡种。”初尝胜果后,,马东升又有了新打算,他要在城内开办真正的土鸡馆,引导消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高三生助10名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

一个大学生创办的公司,在两年的经营期间困难重重,一个高三学生的突然介入,却让公司拨云见日,走出困境。

一个正筹备高考的高三学生,怎样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带领数十名大学生创业发展,并凭借个人的力量拿下众多大客户的订单?

更令记者惊奇的是,这个长相老成的“前高三学生”宋宏举正是在今年1月看到本报创业周刊“绿意公司”的报道之后,才加盟该公司的。上半年,他边备战高考边创业,创业渐入佳境,他也成功通过高考,顺利来到自己的创业伙伴刚刚毕业的河南农业大学就读。

和“绿意”一见钟情

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

每到周一,我都会催学习委员去学校收发室取《*青年报》,今天也不例外。拿到报纸后,第一时间翻到《创业周刊》,《绿意:飞信取代纸传单先赚口碑再赚钱》的报道吸引了我。

很多同学纳闷儿我为啥对创业那么热衷,我也说不清楚。高二时,我在老家驻马店上学,就利用到郑州的机会批发二手手机回学校卖,每个月能挣5000多元。高三时,我随父母转到郑州上学,但阅读商界杂志、创业故事的兴趣有增无减。

报道介绍说,2008年10月,河南农业大学2005级学生周松正和3个同学在学校扶持下创办郑州绿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通过移动飞信给会员发布天气预报、兼职信息、新闻快讯和商家打折广告,会员全是高校学生。当时,“绿意”已创办两年,周松正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毕业典礼上大学生的励志创业故事

虽然今年被称作是“最难就业年”,但在广州高校中,却有着这样一群应届毕业生,还未参加毕业礼,他们就已凭着发明或创业而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广大华软:玩蹭课软件的90后ceo

昨日,广大华软软件学院举行2013届毕业礼,身穿学士服的余佳文在人群中并不起眼。没人会想到,早在8个月之前他就已经成为一家网络公司的ceo,是“怀揣”着几千万元来参加毕业礼的。

大一时,余佳文就组成了一个6人团队,三年来他们推出了多款软件,且基本都能实现盈利,如mailcat、poweralarm等。2011年下半年,余佳文和伙伴们开发了一款名为“超级课程表”的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同学们将教务处的课程表存到手机里。借此,学生们可轻松查询全校,蹭自己喜欢的课,还能通过此软件认识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同学。

“超级课程表”很快风靡全国,据余佳文介绍,目前全国有3000多所学校的几百万大学生在使用该软件。2012年的8月,余佳文通过一次商业活动,利用“超级课程表”拿到了第一笔投资,当年12月,他又凭“一起进餐一小时”获得第二笔投资。就在上周,他再次拿到一笔巨额投资。据其介绍,3名投资者都是互联网业界的“大佬”。

8个月前,余佳文与团队成员一起成立了公司,现有50多名员工,这其中有60后、70后和80后,还有不少广大华软往届的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留澳女大学生代购走出创业路励志故事

能走出国门,到国外求学,是吴佳霖一直以来的梦想,高中毕业之后,父母用积攒了半生的积蓄,帮助吴佳霖实现了这一梦想,把她送到了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金融*

“我每年差不多得花二十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我爸妈在国内不吃不喝也挣不了这么多钱,这对他们而言负担太重了。”吴佳霖说起为了自己节衣缩食的父母,觉得很心疼。所以,在大学里安顿下来之后,吴佳霖便开始了打工生涯,先后做过餐馆服务员、超市收银员、酒品推销员等很多工作。“这些工作挣钱都不多,但多少能靠自己的劳动赚点生活费,面对每年高额的费用,我觉得还能安心一些。”

深入快递行业

发现代购猫腻

在换了很多工作后,吴佳霖找到了一家快递公司的工作,她主要负责和一些业务量十分大的淘宝店铺联系。这些店铺经营的业务基本都是做国外产品的代购,比如代购奶粉、化妆品等。

“代购最多的是奶粉,由于这几年国内的爸爸妈妈对于国产奶粉没信心,所以代购生意特别火,去年的时候,澳大利亚这边的奶粉供不应求,一个比较大的淘宝店一天能发几百箱货,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真货可以发。”吴佳霖说。

深入到快递这个行业之后,吴佳霖发现,很多快递公司为了招揽客户,都会帮助客户做假的物流跟踪记录。一件从国内南方某个小城镇发出的快递,在跟踪记录上能显示是从悉尼发出的,不少代购的顾客只要看到发出的地方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大学生王剡清回乡创业的励志故事

当越来越多的人千方百计挤进城市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偏偏又有一些大学生自愿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打起包袱回到农村,在广袤的田野寻梦创业。回乡种菜的华亭县河西乡新西村青年大学生王剡清就是其中一员。2010年4月8日,一辆满载钢管、钢筋、卷帘、支架的康明斯货车停在了王剡清家的地埂旁。得知这个回乡大学生要建蔬菜温室时大家惊奇了。“多少年我们村有养牛喂猪挣钱的,有外出打工挣钱的,还没有靠种菜发家的。”“自家吃的几根菜不掏钱就是大本事,还想着赚别人的钱,准是走岔道了。”面对众多疑惑嘲讽王剡清没有在意,而是和家人开始紧张地建棚。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家人和雇来的电焊工开始建温室,晚上家人睡了之后,王剡清就到地埂前的临时棚铺里休息。他常常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借着灯光拿起工具书仔细琢磨搭建温室的技术要领。两个月后,一座长104米、宽12米、占地2。2亩的温室建成了。

如果当初不选择回乡创业,如今的王剡清应该在大城市里,继续从事他的设计、绘图工作。2006年他从兰州经济管理学校毕业后,带着梦想前往山东东营,在胜利油田从事工程组装、绘图设计等工作,成了一名响当当的技术工人,月*拿到了5400元。

“当时在城市,我的收入并不低,但与同事交流闲谈时,大家经常会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问题:如何由给别人打工变成给自己打工

未完,继续阅读 >

© 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